淮北市杜集區(qū)石臺鎮(zhèn)學田村,是由三個自然村組成,三姓莊,學田地,祭田地,學田地和祭田地相連,在三姓莊西邊。 為什么叫學田地和祭田地呢?原來這與春秋文化名人孔子的學生位居十二大賢之七的顓孫子張有關。顓孫子張,名師,字子張,十歲時從孔子而學,小孔子48歲。是孔子學生中年齡最小的。宋朝裴馬因《集解》中馬融說:“子張才過人,失于邪辟文過。” 顓孫子張本是陳郡陽城人,后隨孔子游歷蕭,遂遷居于蕭。據蕭縣縣志記載:子張過蕭因愛其風俗民情純厚,故舉家遷居蕭地。逝世后葬于蕭,即現(xiàn)朔里礦西劉屯南,其后世子孫住學田村。 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作為孔子的學生,顓孫子張也得到歷代帝王的厚尊,先后被封為陳伯、蕭伯、潁川侯、陳國公等顯爵,尊孔子為先賢,子張為先師。其后人,由長房子孫世襲翰林博士學位。并封賜學田,祭田。學田由顓孫子張族人耕種,其收入為后人求學之資,不納賦稅。祭田也由其族人耕種,其收入用于顓孫子張墓地修復,祠堂管理,祭祀活動之資。耕種學田地和祭田地的人世代繁衍,長期居住,自然形成了兩個村落,人們分別叫他們學田地和祭田地。 學田地和祭田地是歷代皇帝的封賞。因此,凡過往官吏,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據傳:清朝末年,有一赴任官員途經此地,因不知其詳,未曾下轎,顓孫翰林騎驢攆上,控驢忽左忽右,就是不讓道,該官吏怒而欲責之,顓孫翰林博士立即展示御賜宮燈,其官吏忙下轎請罪,顓孫博士才讓道允其過去。